

“扬剧铁粉”是怎样练成的
李亚平
“扬剧铁粉”是妻子送给我的一个特别的雅号。自打我参加工作以来,慢慢喜欢上了扬剧。要说真正和扬剧结缘,还要从五十多年前说起。
1973年2月,刚走出江都中学校门不久的我,走进了装卸运输公司,在经历一段时间拉板车磨砺后,调到了公司科室。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我正在草拟领导交办的材料,忽然听到隔壁会议室传来一阵阵锣鼓声。跑过去一看,公司宣传队正在排练样板戏《海港》。令我惊讶不已的是,那些演员以及拉二胡敲锣鼓家伙的居然大部分都是我熟悉的装卸工人。我的心底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能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该有多好啊。宣传队负责人高师傅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我想不想“玩玩”。其实我也看中了一件搁在一边的乐器,圆圆的宛如满月,手指拨弄着琴弦,就会发出悦耳的声响。“这是月琴,正好没人弹。”高师傅告诉我。我就学这个吧,从此,我也成了“光荣的宣传队员”。
参加宣传队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要的可是“真刀实枪”。既然选定了目标,学扬剧也就成了我的日常。粗手糙脚的装卸工人,就成了我最好的老师,许多扬剧曲调比如“梳妆台”“大陆板”“剪靛花”等等,都是那时学会的。我的宿舍里,月琴也成了最好的陪伴。每天下班,我哪也不去,一头钻进宿舍就开始“叮叮当当”,手指因为经常在琴弦上摩擦,破了皮,疼得厉害,我也咬牙坚持了下来,手指上结了一层老茧。时间不长,琴艺进步了,伴奏也跟上了节奏。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儿:老妈单位有位热心人说要为我介绍对象,我告诉她有对象了,叫“弹月琴”。那位热心人乐颠颠地跑去告诉我老妈:你儿子有对象啦,姓谭,叫月琴,结果,老妈三番五次催我把“月琴姑娘”带回家。
我们这支以装卸工人为主体的宣传队,不仅在江都镇妇孺皆知,交通系统下属各基层运输社也时常邀请我们演出。为了让演出更接地气,我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每次宣传队下乡前,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出发,根据当地运输社提供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编写唱词,由队员现场演唱。作为创新之举,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1982年前后,我们宣传队开始排练《青山红梅》,这部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戏曲,讲述的是赤脚医红梅克服重重困难为贫下中农治病的故事。主人公红梅由公司孙会计担任,公司还特地邀请县扬剧团苏春芳老师亲临指导。想不到这部戏的排练,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有一天,我们正在排练,县工人文化宫的李风鸣老师出现在排练现场。他从头至尾认真观摩演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最后对我说:你的月琴弹得有一定水准,我想邀请你加入我们文化宫的职工扬剧团。
从此,我融入一个崭新的环境,结识了更多的扬剧界老师,接受了更为专业的训练。同时,还尝试戏曲创作,根据郭村保卫战故事创作的小扬剧《智出西门》,一经演出反响热烈,这也是我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时光荏苒,一晃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每当我走进“扬剧大舞台”,思绪就会悄然散开,想起那段青葱的岁月,那段学习的历史,那段难忘的人生历程,那些纯朴而又多才多艺的装卸工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