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好青年朱逢羽
振兴绒花,焕发“非遗”创收潜力
记者 沙启慧 张琦
“看,这是我们‘仙女珍’绒花工作室的新作品‘龙川’,它寄托了我对家乡的祝福,希望江都能像巨龙一样腾飞。”近日,区第二届乡村振兴好青年朱逢羽,在工作室向记者展示了这件取材于江都本土元素的绒花作品。
2020年,朱逢羽返乡被聘为乡村振兴好青年,四年多来,他扎根横沟村,在做好村委会本职工作的同时创办“仙女珍”绒花品牌,成为我区返乡就业创业的青年典范。
绒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000多年的历史,老百姓常在传统节日及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朱逢羽的家乡——仙女镇横沟村,有绒花、毛笔、漆画、金银细工等非遗,他从小就深受熏陶,上大学时便选择了与艺术相关的美术专业。
大学毕业后,朱逢羽进入外地的一家公司工作,但心中总有割舍不下的故乡情结。2020年,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辞职回乡就业创业。同年11月,他通过了我区乡村振兴好青年选拔,光荣地成为家乡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到横沟村村委会报到那天,父亲发来信息支持:“小羽,发挥你的优势,大胆去干吧!”于是他捧着一颗真心,踏上了服务父老乡亲的路。
他负责宣传、文化方面的工作,同时担任村民组长,近年来,他走村入户,开展燃气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琐碎工作,用乡音与横沟村5户低保家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四季更迭,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变黑了,却更自信了:“黑,是基层工作者最美的底色。”
在工作之余,朱逢羽开始尝试进行绒花代加工,为此,他专门拜了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师,掌握了绒花的制作技艺。他创办了“仙女珍”绒花工作室,用乡情组织绒花师傅们创业,并召回10余名老手艺人。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朱逢羽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加年收入5万余元。
面对市场竞争,“仙女珍”如何打造特色发展模式?朱逢羽介绍,他采取“垂直”接单模式,即与周边城市的旅游景区等单位合作,根据对方需求,定制绒花文创产品,并不断拓展客源。“仙女珍”的绒花,最远销售到欧洲,深受海内外客户欢迎。
朱逢羽非常热爱家乡文化,在工作之余,他带着一部相机、一个直播架、一把剪刀,用镜头记录下家乡的美景、硕果,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家乡。
为了推动“非遗+产业”“非遗+研学”,他走进直播间,线上宣讲绒花的历史、制作技艺以及毛笔、漆画、金银细工等江都传统文化,助力区“都好麦”电商直播基地高质量发展。他也会走进学校、社区、旅游景点等地,宣传江都的非遗文化。
他还用视频记录、展现家乡的美好,他策划了《强国一代有我在》MV等影像作品宣传家乡,他拍摄的“最美龙川,大爱江都”短视频荣获我区首届抖音短视频大赛一等奖。
“我们这一代,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既要立鸿鹄之志,也要务躬耕之实,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大展拳脚,用青春浇灌出无限可能。”朱逢羽说,乡村振兴好青年这份工作与他的绒花事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基层工作的四年让他收获很多。
未来,他将深挖江都本土文化精髓,融合绒花、毛笔、漆画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复兴“龙川工匠”精神。他呼吁更多青年投身江都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将文化遗产转化为致富路径,文化魅力转化为经济收益,让江都的文化迸发出新活力,让这座古城更加声名远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