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视点
2025年01月15日

“期待今后的每一天,剧团都是向上攀爬的状态”

——访江都扬剧团新任团长杨勇

记者 沙启慧 许龙新

 

江都是“中国扬剧之乡”,江都扬剧团则是“中国扬剧之乡”一张耀眼的名片。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非遗扬剧,补充新鲜血液,2023年我区通过人才引进,聘请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演员杨勇、李霞加入江都扬剧团。2024年7月,杨勇任江都扬剧团团长,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老牌剧团焕发出新的生机,记者为此进行了专访。

 

 

立新规,夯实基础

 

杨勇说,自己通过与江都扬剧团全体同事相处,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江都扬剧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涌现出许多老一辈优秀扬剧演员,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后来,江都扬剧团受到多种新兴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不如以前辉煌,但现在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扬剧演员,让人看到了剧团重振辉煌的希望。

新官上任三把火,杨勇担任团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家底”,组织全团员工进行了一次摸底考核,45岁以下的演艺人员全部上台亮相,邀请专家评委对每一位演艺人员进行打分,在掌握剧团整体情况的同时,激励大家提升业务能力,也便于根据每一位演员的特点,为他们打造适合的角色。

随后,杨勇对剧团的规章制度进行了规范和完善。通过借鉴国家京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州市扬剧团的规章制度,结合江都扬剧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最新的江都扬剧团规章制度,方便今后进行更好地管理。

杨勇认为,一个剧团想要好的发展,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出人”,二是要“出戏”,即培养优秀演员,打磨经典剧目。通过邀请专家指导,排练新戏、多演戏,在实践中磨砺提升大家的演艺水平。2024年下半年,全团人员都在“连轴转”,紧锣密鼓地排练、演出,过得忙碌又充实。

他说,江都扬剧团比省扬剧团艰苦多了,这里人手紧张,缺少专职化妆师,演员们除了承担繁重的演出任务,还要自己动手化妆,但大家都是任劳任怨,很能吃苦。他很看好江都扬剧团,在这里工作,辛苦的同时感到很充实、奋进,期待今后的每一天,剧团都是向上攀爬的状态。

 

 

育新人,健全梯队

 

“一个剧团想要长期发展,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江都扬剧团有青年人才,我也发现了几个好苗子,剧团编排了一些适合他们的折子戏,争取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但演员的梯队不够齐备,限制了剧团的发展。”杨勇认为,剧团想要做好整体布局,还需要引进一些人才。

以前,江都扬剧团成建制地招生进行定向培养,但现在已有十几年没有规模化地招生了,导致演员“青黄不接”,角色行当不全,刀马旦、青衣、小花旦、文武小生、丑角等角色都缺人。

近期剧团正在和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沟通,有望从中挖掘到一些年轻的演艺人才。但是这样零散地“挖人”效率比较低,希望文化部门能够大力支持,允许剧团整编制地招聘二三十人进来,健全角色行当队伍,壮大剧团的整体力量。

 

扬新韵,迈向复兴

 

二十年前全省有14个专业的扬剧团,现在只剩下4个,扬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扬剧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江都扬剧团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使命。

杨勇、李霞夫妻俩来到江都扬剧团后,牵头编排了首场大戏《袁樵摆渡》,这也是江都扬剧团对扬剧守正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该戏实现了短时间、小投入、出精品,一经上演便火爆市场,无论是戏迷的口碑还是演出的收入,都获得了很好的反馈。剧团到南京、上海等地巡演《袁樵摆渡》也收获了外地戏迷的热烈掌声,在南京演出时有一半的观众都是大学生。

这部戏的成功,让全团人员提振了信心,看到扬剧在今天依然有广阔的市场。今后,江都扬剧团将充分挖掘经典剧目,结合江都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点,继续排出一些新戏、好戏,送戏下乡、进校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绽放扬剧的魅力,培养新生代观众群体,并冲击更多的荣誉、奖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