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渭清同志的江都之行
梅应恺
江渭清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与江都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解放后长期担任江苏省的领导职务,多次到江都视察,对江都寄予很大的希望。
江都地处苏北平原,河网交错,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农民精耕细作,种桑养蚕,栽花植树,主副并进,素有鱼米之乡、花木之乡、建筑之乡、丝绸之乡之称。
1984年5月,江渭清在江都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陪同下,又一次来到江都视察。下车伊始,即提出要去他长期战斗的大桥、吴桥看看。他对解放前的大桥印象特别深,对随行的人说:过去有句歇后语——波斯六家庄、荞面疙瘩汤。老百姓生活很苦,一年到头都吃不上一顿饭,靠瓜菜度日。耕地也少,家中的男劳力大部分从事艰苦的建筑行业。不是瓦匠就是木匠,瓦木匠占青壮年的一半以上。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建筑工人有了用武之地,镇上成立了建筑队,县里有了建筑公司,不但承包国内的工程,还承包国外的工程。江都不愧是著名的建筑之乡,老百姓致富了,集体经济也壮大了。
从大桥回江都,经过曹王,江渭清要看看曹王的花木产业。曹王从汉代即开始种花,清代此处曾有花树局,单王家庄就有王义兴、王祥茂、王同兴等,规模很大,不仅销售自家苗木,还帮助乡邻销售。郑板桥留下过“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诗句。盆景也是曹王一大特色,百年以上的精品不在少数,分水旱盆景、树桩盆景、山石盆景。
丁伙是一个新型乡镇,不但工业发达,生态文明也有相当特色,成为全国庭院高效区示范点。家家办苗圃,户户种花木,短短几年,形成了花木产业化。大桥、邵伯等镇花木产业也方兴未艾。建筑业是江都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获得多个“鲁班奖”。乡村振兴,高效农业,宜居村庄,是江都鱼米之乡的另一特色。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背街小巷整治每年都有进展。医院、学校等一批民生实事,给群众带来幸福感、满足感。“四乡”之称,给江渭清留下特别深的影响。
虽然长途劳顿,江渭清仍然不顾74岁的高龄,下午继续参观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边看边与随行的江都县委负责同志攀谈。他对里下河的情况也非常熟悉,他说:里下河是江苏省最低洼的地方,冬天放水沤田,解放前贫苦的农民住在“厦子”上,冬天用土基把门封上,出去逃荒要饭。来年春天才回来栽秧,每年只种一熟,虽然土地肥沃,但收成仍很低。解放以后,经过合作化,改造中低产田。特别是引江工程建成后,里下河水患得到根本的治理。他还了解到农民在秧田里养鱼,充分利用资源,连声称赞:江都是“鱼米之乡”“丝绸之乡”,名不虚传。
当天,江渭清夜宿江都,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泼墨挥毫,写下了《重游江都有感》:“四乡三十不停留,立志翻番谁肯休。高度文明齐放采,国强民富振神州。”
江都县政府将诗文制成石碑,嵌于引江路与工农路交叉口东南角建筑物墙面上,作为永久的纪念,激励着江都人民奋勇争先。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