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陵文事三记
陈建林
宜陵镇是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风物较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宜陵十景”“十三座半庙”,惜已不存。近年来,宜陵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恢复和重建了一些文物古迹,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给群众提供了学习休闲的好去处。同时,注重文旅融合,挖掘美食文化,品宜陵美食,游神韵古镇,举办美食旅游节,打造旅游新亮点。谨记三事如下:
王少堂纪念馆建设记
王少堂纪念馆为什么建在宜陵镇?这要从王少堂先生的祖籍说起。
王少堂(1889—1968),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宜陵镇。《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是以他为代表的扬州评话艺术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王派《水浒》代表人物、扬州评话一代宗师,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少堂先生在评话界久负盛名,当年曾流传着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可见先生在当时的名气和热度。因为先生祖籍宜陵,宜陵人一直有个心愿:放大名人效应,赓续传承文脉,打造文化品牌,重振古镇雄风,扩大先生故乡的知名度、美誉度,为此提出了打造“少堂故里,评话之乡”的目标,并为此做出积极努力。
一是学评话,设立评话班。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培养。宜陵镇注重从娃娃抓起,十多年前就在宜陵中心小学设立评话班,培养孩子们对评话的兴趣爱好。对有艺术天赋、表演才能的孩子,直接进行说书训练,邀请扬州著名评话演员担任评话教师,每周来校授课,专心致志培养“小小说书人”,让评话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久久为功,一批孩子脱颖而出,活灵活现说起评话,有的还在全省少儿曲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是说评话,设立少堂书场。利用镇成人校会议室,改造为少堂书场,不定期邀请市、区评话演员到书场表演节目,既给评话班小演员们提供学习展示表演的机会,又给评话爱好者提供欣赏的舞台。
三是听评话,宣传扬州曲艺。评话的基础在群众,必须激发群众的评话兴趣,弘扬传统艺术,让“评话之乡”的评话率先热起来、火起来。宜陵镇每年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送文化下村活动、党员干部冬训班的文娱表演等,都融入评话元素,加入扬州评话的内容,千方百计让评话走进干部群众中。在此基础上,酝酿加强评话的硬件建设,形成评话的标志性建筑。
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2017年夏,扬州市文物局干部孙明光被派到宜陵镇小湖村担任第一书记,不久,市局全体领导到宜陵镇集体调研,镇党委政府在提交书面报告和座谈时,都提出包括王少堂纪念馆建设、宜陵窑修复等文化建设方面的请求。市文物局领导当场表态,积极争取市文博城建设领导小组和市委宣传部门的支持,不久,王少堂纪念馆建设被纳入2018年扬州市文博城建设计划,并于次年下拨部分建设资金。
闻知喜讯,宜陵镇立即启动建设工作,积极协调建设场地。建设专班推荐了三处建设场址,镇党委政府认为,王少堂纪念馆建设是全镇文化建设的大事,也是市、区文化建设的大事,既要规划建设好,又要节省资金。经过比对,一致认为天一油脂厂南厂区一座二层生活用楼房的建筑风格,和少堂先生生活的时代建筑风格相似,改造后作为纪念馆用房比较合适。南厂区面积较大,闲置厂房较多,将来纪念馆还有扩大发展的空间,便决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使纪念馆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在设计时还有一个花絮,设计人员看到楼房入口处的食堂有几个工人打饭用的小窗口,突发灵感,将此设计为书场的卖票窗口,成为纪念馆的一个看点,可谓匠心独具。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王少堂纪念馆2020年基本建成,对外开放,立刻就成为评话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去年,宜陵镇党委政府又对纪念馆进行了完善,对墙面进行出新,在馆内设置微型书场,进一步增加了纪念馆的功能。如今的王少堂纪念馆,已成为宣传展示评话艺术的有效载体,有力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必将为宜陵镇创建“曲艺之乡”争分加分。
宜陵轮窑保护记
宜陵轮窑是宜陵砖瓦厂(简称“一砖”)于1976年建设的第一座轮窑,坐落在镇区西首,新老通扬运河之间,与本世纪初易址重建的慈云寺西侧相邻。如今,烟尘滚滚、脏乱不堪的砖瓦厂已被夷为平地,长方立式、主体红色的轮窑被单独保护下来,静卧在绿树青草之中,成为宜陵慈云生态休闲公园的一大看点。
2017年底,宜陵轮窑遗址与扈家土窑遗址、五里窑遗址一起被评定为江都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宜陵镇第一个文保单位。
2017年初,宜陵镇党委主要领导从区发改部门获得一条重要信息,区政府正在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镇党委政府立即敏锐地察觉,大运河继申遗之后又一个保护利用的春天即将到来。宜陵镇与大运河密不可分,历史渊源深厚,新老通扬运河、新老三阳河、白塔河穿境而过。老通扬运河即古运盐河,是大运河沟通东西的重要通道,新老三阳河、白塔河分别以古运盐河为起点,南伸北延,通江达海,宜陵镇完全可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大有可为,决不能丧失这次历史机遇。镇主要领导当即组织大运河工作专班去樊川、邵伯等镇,考察樊川古邗沟东道、邵伯古运河,学习兄弟镇在上一轮大运河申遗中的经验做法。
宜陵专班先到樊川了解基本情况,又驱车直奔区文物部门,请教大运河申遗做法,请求区级部门在这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给予关心指导。区文物部门指出必不可少的一条要求是,必须有一处文保单位。宜陵虽是千年古镇,还没有一处正式文保单位,必须补上这一课。
得知这一信息,专班喜忧参半,喜的是千年古镇肯定有一定的历史遗存,忧的是历史上多次惨遭战火,历史遗迹几乎荡然无存。大家认为,只要发动各方力量认真排找,也许“找一找,要不了”,回来之后,立即着手文保单位梳排寻找工作。
事有凑巧,当年初,区旅游部门主要领导来宜陵调研,经过镇西宜陵砖瓦厂时,了解到该厂在专项整治中即将关闭,认为轮窑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制作工艺有一定的科学性,建议在拆除砖瓦厂时,将轮窑单独保留下来,留住历史,留住乡愁,给后代一个观赏学习的地方。
当年底,区文物部门组织文物专家来宜陵评定文保单位,将评定目标一致指向宜陵窑。专家们认为,砖瓦窑与古运盐河息息相关,沿河而建,坐落于河堤,烧制砖瓦的泥土就地取材于开挖河道时堆积在河堤上的泥土,在镇西6.5华里的带状窑口群中,曾有过26座窑口运营。《江都县志》记载:江都旧有工业以窑业为最著,江都砖瓦制造始见于汉代,清末民初,仙女镇北仙女乡、宜陵镇西五里窑皆著名。青砖青瓦焙烧窑运营近两千年,终结于1997年,青色陶罐焙烧窑运营136年,终结于1963年,红色解放砖焙烧轮窑运营41年,终结于2017年。将五里窑遗址、扈家窑遗址、轮窑旧址,分别作为古代窑、近代窑、现代窑的标志保存下来、保护起来,见证宜陵窑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的历史,载入史册,实为宜陵镇文史记忆的一大幸事。经过评审,轮窑遗址便与扈家土窑遗址、五里窑遗址作为一个整体,被评定为区级文保单位。不久,市文物部门也将修复宜陵窑列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支持项目,并拨付了修复资金。
宜陵镇按照程序,编制了轮窑修复方案,2019年开始实施轮窑修复。经过修旧如旧的修复,宜陵窑基本恢复了往日的建筑风格。保护的目的还在于利用。宜陵镇乘势而上,在窑体修复基础上,开展了厂区生态修复。在窑体及周围,利用原场地,规划建设了集砖窑本体及砖瓦制作工艺图文展示、休闲娱乐健身、绿色生态于一体的慈云生态休闲公园,为群众提供了学习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如今,宜陵镇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集会活动基本都在慈云公园举行,每天清晨,健身的人们在公园绿树丛中的健身步道跑步锻炼,华灯初上,跳广场舞的人们随着动人的音乐在公园广场翩翩起舞,整个公园充满了满满的幸福感。一次文物保护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东陵圣母传说申报非遗记
在宜陵窑申报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工作专班着手考虑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陵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工业基础较好,蕴育了历久弥新的非遗文化,具有非遗工作的良好基础。工作专班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老同志意见、查阅资料等方式,初步征集到一批非遗信息。大家认为,宜陵是历史古镇,文化积淀深厚,应将民间传说作为申报非遗的第一步。
当时,大多数同志的意见都集中在宜妃的传说和东陵圣母的传说这两方面。有的同志认为,宜陵古称东陵,因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随行的宜姓妃子病死在宜陵,并葬于此,东陵遂更名为宜陵。申报这个传说,更能代表宜陵的历史,彰显宜陵的特色。但也有同志认为,宜妃传说是口口相传,三言两句,内容单薄,无任何文字记载,宜妃墓也不知所踪,申报非遗有一定难度。
东陵圣母的传说历史悠久,流传两千多年,更有明确的史书记载,富有传奇色彩,充满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惩恶扬善、正直善良的正能量,内容厚重,事迹感人,是江淮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承,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情和民俗文艺的魅力,是民俗学、神话文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过去镇西首有座圣母祠,祠内供奉主神东陵圣母,1947被拆毁,留在世间的尚有一石碑、一石额、一挂像。石碑即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书写的《东陵圣母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镇文化站老站长张允隆还专程到西安碑林,带回其拓本。石额现存镇西街居民家中。圣母挂像为明代画家王履工笔绘成,至今可能仍珍藏于民间。
大家一致认为,东陵圣母的传说较之于宜妃的传说,内容更加具体,精神内涵丰富,积极意义明显,应作为首批非遗项目申报。至于宜妃的传说,作为准备项目,待日后进一步查证资料,丰富内容后再进行申报。
根据讨论意见,工作专班立即着手准备申报材料。邀请居住在宜陵的中国作协会员庄晓明,根据《东陵圣母碑》内容创作了东陵圣母的传说,随即在《江都日报》发表。邀请文字功底深厚的宜陵镇中学老校长武洲整理了申报文本,上报区文化主管部门。2018年,东陵圣母的传说一次性通过区评审小组的评审,同年5月,区政府批准了第四批非遗代表作名录,东陵圣母的传说名列民间文学类名录之中。同年,宜陵镇非遗工作捷报频传,非遗传承人褚德军创作的《老扬州传说》,也同时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