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火相传 “香火”生辉
——访江都扬剧团团长刘乃茹
记者 沙启慧 张琦 实习生 扈卓然
在推进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扬剧作为江都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格外引人注目。江都扬剧团堪称江都扬剧界的“扛把子”。近年来,江都扬剧团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现状如何?近日,记者专访了江都扬剧团团长刘乃茹。
记者:江都扬剧团目前的规模和人员结构组成是怎样的?
刘乃茹:江都扬剧团成立于1952年,2010年12月体制改革后,更名为扬州市江都区扬剧艺术发展中心;2021年再次改革,并入江都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现为该中心的扬剧事业发展科。剧团现有在职职工4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演员23人,乐队9人,舞美、服装9人,后勤5人。
记者:江都扬剧团成立至今,涌现出哪些优秀的老一辈扬剧演员?目前有哪些业务骨干?
刘乃茹:改革开放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扬剧市场一度遇冷。江都扬剧团于困顿中坚守,在砥砺中成长,几代人坚守、奉献、传承,将这颗文化火种保留至今,并培养出一批批名伶骄子。老一辈优秀演员有刘鹤童、苏春芳、凌桂泉、盛澄文、韩舜民、刘如松、王惠君、周慧、罗建华等,剧团目前的业务骨干有曲平鸽、凌宁、郝建红、刘乃茹等,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苏鼎皓、任意、汤小玉等。
记者:2015年您接任江都扬剧团团长职务后,是如何对剧团进行改革与管理的?
刘乃茹:2014年至2015年,剧团因特殊情况停演近一年。2015年,我临危受命担任团长后,明确目标任务,围绕“出人、出戏、创收”的宗旨进行了五方面改革。一是突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以经济为杠杆调动积极性。二是侧重青年演员的培养,从40岁以下青年演员中发现人才,以老带新的方式激发比学赶帮的氛围,让人人争做主角。三是对演出角色采取打分制,根据各人演出情况确定演出收入。四是鼓励全团人员共同开拓演出市场,配套经济鼓励措施,多接戏、增加演出收入。五是狠抓艺术生产,每年利用寒暑期时间排练2至3部古装大戏,满足市场需求,比如古装戏《花好月圆》《罗裙记》《缘定今生》《凤还巢》等。还自编自创现代戏,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如《大清官》《许晓轩》《扫黑除恶在行动》等。
记者:请谈谈近几年剧团在各地参加展演的情况?
刘乃茹:2018年,我们到南京博物院参加首届扬剧联盟展演,演出《缘定今生》,台下的观众纷纷喝彩,在南京的江都老乡激动地说,听江都扬剧团唱戏,有回到家乡的感觉。2019年,江都扬剧团时隔8年再次赴沪,在上海长江剧场红匣子厅演出,还有外国友人来观看,凌宁一亮嗓,观众掌声如潮,说“没变没变,就是这个味儿”。
记者:江都扬剧团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乃茹:我们注重磨练青年演员的专业技能,选送青年演员到扬州戏校、省扬剧团、省开放大学等地学习发声、折子戏表演、乐理知识等。另一方面,让他们到各种平台参演赛事,拓宽其视野,增加其知名度。青年演员表演的原创作品《太阳出来了》参加省“百炼成钢”第三届小戏小品展演,获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音乐创作、优秀演员五项大奖。还有其他获奖作品就不一一列举了。
记者:江都扬剧团今后要实现更好发展,应注重哪些方面?
刘乃茹:人才培养是剧团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几代人的坚守、奉献、传承,让江都扬剧团走过72载风风雨雨,屹立不倒。现在剧团各岗位都严重缺人,出现了年龄断层。在剧目创作方面,要继续出精品、出好戏,维持观众市场。此外,剧团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如果有固定的办公、排练、演出场所,大家就能更加安心地排戏、演戏。在管理方面,剧团要不断改革、创新,优化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现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转变。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