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4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视点
2024年04月29日

走近坚守50年的老篾匠李兴悦

记者 沙启慧 许龙新

 

樊川镇有一位老篾匠叫李兴悦,今年75岁,他从事竹编行当已经50多年了。他曾靠竹编养家糊口,现在仍闲不下来,每天编竹制品消磨时间。他说,竹编已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清晨,李兴悦和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准备竹编的主材料篾条。他坐在马扎上,左手拿毛竹,右手拿篾刀,先刮去竹节处的凸起处,使其表面平整,再把竹竿从上到下破成数片长长的竹条。他拿起一根竹条,一手用抹布按着刮刀,一手抓着竹条在刮刀边缘从头到尾拉拽几遍,竹条就完成了杀青、去毛刺,变成宽度1厘米左右的篾条。当天做好的篾条要放入水中浸泡,次日才能使用。他又削了一些厚竹条备用。

“竹子要选老竹子,嫩竹子做的篾条容易卷。”李兴悦取出已泡过水的篾条,把篾条放在腿上,开始编竹篮。他的手指灵活地在篾条间穿梭,一压一挑重复无数遍后,一片篾条编成的“网”出现了,在这个“网”中心用一根篾条围出一个圆,用6根厚竹条在圆内穿插成“米”字形,起到支撑、承重作用,篮底就初步成型了。

李兴悦把篾条向上弯折,继续编织篮身,编到合适的高度后,用篾刀削去多余的篾条,进行收口、去毛边。拿出一根厚竹条围成一圈,并用铁丝、篾条缠绕在篮口内进行固定,篮口就完成了。篮底也是同样的步骤。最后,他用一根篾条穿过篮口的两边,反复缠绕成多股,做成提手,一个竹篮就完工了。

李兴悦的老伴也陪他一起干活,两人编得最多的就是竹篮、竹匾,还有一些鸡笼、竹篓等。因为是纯手工,李兴悦自己一天能编两三个竹篮,老两口一天编五六个竹制品。

“老行当苦呢,现在没人愿意学了。”李兴悦说,因为篾条带着水,自己干活时两腿的膝盖都绑着棉护膝保护关节。但经过长年累月劳作,仍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关节炎。编织时还要当心被篾条边缘或是毛刺划破手,自己手上早已满是老茧。

李兴悦介绍,镇上一有交流会,自己就把编的东西拿去卖。交流会就是赶集,以前出售编织竹制品是老两口的主要经济来源。他回忆,那时候竹编可受欢迎了,结实耐用,是农村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客人一买就是两三个,一次交流会能卖出几十个,自己带去的竹编经常不够卖。夫妻俩靠卖竹编供两个孩子读了书。

现在时代不同了,竹编已没什么人买了,但李兴悦仍保持着做竹编、赶集场的习惯。他说,等再过几年,自己真的忙不动就不干了。说完,又继续埋头沉浸到竹编的世界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