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来,我区自然湿地保护面积、保护率均翻了一番——
江都湿地绽放生态之美
渌洋湖湿地公园
花鱼塘湿地公园
秋日里,渌洋湖省级湿地公园水杉林立,浮萍翠绿,游客泛舟水上,如在画中游;飞鸟畅游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或展翅嬉戏,或踱步觅食。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近年来,我区按照“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湿地保护行动,切实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安全,保障和改善湿地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现状 乡村湿地分布零散
我区湿地类型多、面积大,湿地的保护和发展不是一件容易事。
“高邮、宝应的自然湿地相对集中,我区的面积小、分布散。”区林业站站长高红芽介绍,一些湿地以自然河流、沟塘等,广泛分布在乡村,这些分布在家前屋后、田间地头的小微湿地,如果不加以保护,极易成为“臭水沟”,无人问津。我区通过加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科学保护和修复小面积、碎片化的湿地,进一步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护全区的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同时,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湿地修复,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栖息提供适宜的环境;通过设置界桩、宣传牌等,确保湿地保护的范围和性质,并安排专人定期巡护,让湿地不受人为破坏;考虑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休憩园林、科普娱乐设施,让他们真正走进自然、感受自然。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在三江营沿江湿地,一群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调查湿地植物生长现状、排查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状况,为沿江湿地“微整容”。“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保护湿地的行列,共同保护沿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志愿者宋成刚呼吁。
保护湿地,任重道远。
成效 湿地保护面积5年翻一番
湿地是“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固碳等重要生态价值和功能。
江都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肩负着一江清水北送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我区加大推进生态保护力度,丰富湿地保护形式,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湿地生态。
走进武坚镇花鱼塘省级湿地公园,成群的鸟儿在水面上觅食、嬉戏。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用镜头记录生态美。高红芽介绍,花鱼塘省级湿地公园具有里下河原生态特性,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数以万计的候鸟来此越冬,是鸟类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
目前,我区已建成花鱼塘、渌洋湖2个省级湿地公园;吉汉大河、龙耳河、花彭大河等13个湿地保护小区;拥有长江、邵伯湖、渌洋湖、花鱼塘4个省级重要湿地。
截至2022年底,全区拥有湿地15260.73公顷,其中自然湿地7023.99公顷,受保护自然湿地面积4126.83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8.8%。与2017年相比,自然湿地保护面积、保护率均翻了一番。
未来 让生态产品实现经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这为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保护是基础,利用是发展目标。”高红芽介绍,去年,我区发布《扬州市江都区湿地保护利用规划(2020-2030)》,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机制,为今后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
近年来,渌洋湖省级湿地公园人气旺盛,宜人的风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领略湿地氧吧的风光,走出一条湿地品牌、湿地旅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今年渌洋湖省级湿地公园旅游收入预计能突破200万元。”高红芽说,要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加大对湿地公园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花鱼塘省级湿地公园,要在原规划上实施修编,科学合理利用,并对外开放,增进湿地惠民福祉,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都分局副局长王晓东表示,我区将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科普宣教等工作,建立湿地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真正发挥湿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等作用,为筑牢绿色屏障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不断丰富湿地保护形式,提高湿地保护率,今年将新增5个湿地保护小区,着力打造20多公里大江风光带,让大美江都绽放生态之美。
记者 郜粉定 浦成华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