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晓轩烈士 碧血红岩耀千秋
记者 霄剑 许峰 秦湦 姜家威
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白公馆集中营,33岁的许晓轩留下口头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出了党教导我的一切……”说完,大步跨出牢房,毅然走向刑场。这一幕被写进长篇小说《红岩》,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清明节前夕,一群江鸥追逐嘉陵江的清浪蹁跹起舞,两江环抱的山城重庆一派葱茏。江都融媒摄制组走进磁器口,走向歌乐山,寻访许晓轩烈士的牺牲地,聆听红岩英烈划破长空的初心誓言。
被捕入狱,许晓轩写下“宁关不屈”
被捕入狱:以“宁关不屈”昭示忠贞不渝的信念
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记者见到了许晓轩当年亲笔书写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宁关不屈”四个字。讲解员说:“这张字条为国家一级文物,已成为红岩精神的生动写照。”
许晓轩,名永安,字小轩,1916年出生于江苏江都仙女镇。1935年到无锡公益铁工厂当会计,参加抗日救亡组织“无锡学社”。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许晓轩随公益铁工厂迁至重庆,经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庆职业互助会。1938年5月,许晓轩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刊物《青年生活》的编辑和发行工作。1939年春,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部长,秘密编印《挺进报》。1940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
1940年4月,因叛徒出卖,许晓轩被捕入狱,囚于重庆望龙门看守所。特务提出只要他在悔过书上签字,就可以释放。许晓轩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枪毙请便,要我签字休想!”随后,他被转囚白公馆监狱。当得知亲人正在设法营救他,许晓轩用铅笔在一张包香烟的薄纸上写下“宁关不屈”四个字,托人捎出,向党和亲人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斗争到底的决心。
1941年10月,许晓轩与囚禁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一起转入贵州息烽集中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许晓轩始终大义凛然,坚强不屈,即便被罚戴重镣,在烈日下做苦工,被关在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里,许晓轩也从未动摇。
1946年,军统息烽集中营撤销,许晓轩等72人被转囚重庆白公馆监狱。在罗世文和车耀先壮烈牺牲后,许晓轩与谭沈明、韩子栋重新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许晓轩任支部书记。为保存革命力量,经临时党支部研究决定,组织难友越狱,终因条件不成熟未能实现。
1949年11月27日下午,特务头目杨进兴在牢门外喊:“许晓轩出来!”许晓轩知道自己为党献身的时刻到了。走出牢门时,他郑重地对难友们说:“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是这样。希望组织上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保持党的纯洁。”随后,他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碧血红岩:石榴花开红似火 浩气长萦歌乐山
在白公馆集中营,一棵石榴树越长越高、越长越壮。每到春夏之交,红艳艳的石榴花绽放盈开。这棵石榴树是当年许晓轩亲手种下的。198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曾在白公馆写下赞诗一首:“盘曲生根乱石中,繁枝今日出墙东。英雄已去精魂在,映其榴花岁岁红。”
1999年,在许晓轩烈士英勇就义50年后,许晓轩的妻子姜绮华和女儿许德馨从重庆带回一棵石榴树苗,栽在许晓轩故居的天井里。火红的石榴花,在烈士的牺牲地和烈士的家乡“映其榴花岁岁红”。
循着白公馆集中营通向后山的石阶,融媒摄制组走进“许晓轩烈士殉难处”,深情缅怀这位铮铮铁骨的江都英烈。春天的阳光照射在山藤、翠柏之上,轻抚着洁白的大理石碑身。或许,在临刑前夕,33岁的许晓轩在此眺望家乡。
在邓小平题写园名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赤色花岗石烈士群雕巍然屹立,《狱中八条》纪念碑镌刻着许晓轩等红岩英烈的坚定信仰,“11·27”烈士墓旁松柏苍翠、红梅盛开。
高举着鲜艳的党旗、团旗、少先队旗,一批又一批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来到这里,人们献上洁白的鲜花,留下“传承红岩魂、永远跟党走”的豪迈誓言。
走进《红岩》,致敬江姐、许晓轩、小萝卜头,我们更加深切地读懂了烈士的初心誓言。巍巍歌乐山,铮铮红岩魂,我们告慰所有为新中国诞生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中华,沧桑巨变!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白公馆集中营
“11·27”烈士墓
许晓轩烈士殉难处
《狱中八条》传递浩然正气
许晓轩亲手种植的石榴树
扫码看视频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