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仙女庙
2022年11月22日

仙女庙镇名知多少

柏  涛

 

清咸丰时,文臣雷以諴受命为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长期驻扎扬州仙女庙,曾写过一篇《仙女庙碑记》。开篇云:“江都(指扬州)东三十里有仙女庙,凡客贾大夫舟楫东行,必过其门,临河数十家,亦自成市。询问土人,则曰此地原名蔡家庄,及询仙女之姓氏并生长于何代,则不可知也。”

仙女庙和蔡家庄都是仙女镇早先的地名。古人依水而居,因水而兴,一条河流出一座城、一个集镇。早在汉文帝时,吴王刘濞开邗沟,又叫运盐河,经过仙女镇。两岸开始有先民生息,逐渐形成村庄,名叫蔡家庄。经过五百年,人口渐密,当时,庄子上发生了一件事,说是有一个女子成仙了。在封建社会,仙神类故事最吸引眼球,此事很快报告到晋康帝那里。

刚刚登基的晋康帝见此报告后大喜,以为是“中兴之瑞”,于是一道圣旨“以其地立庙”。《圣母帖》也记有“诏于其所,置仙宫观”。这便是仙女庙的发端,不过庙名开始并不叫仙女庙,而是叫仙宫观。

仙宫观究竟在哪里?日本和尚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撰于日本承和十四年(847年),对入唐旅途地名记叙十分详细。记有“七月廿四日申时到宜陵馆,廿五日寅时发去……巳时到仙宫观,直行不休,未时到禅智桥东侧停留。”船从宜陵到扬州共四个时辰,到仙宫观要二个时辰,可见仙宫观在扬州与宜陵中间,无疑就是现在仙女镇的位置。

在苏北,祭祀东陵圣母的祠庙并非一处,历史上曾叫仙宫观的却只有扬州仙女庙一家。仙宫观有其独特之处。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扬州东陵圣母庙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圣母多年,一旦白日飞升,化为白龙而去。”这样,仙宫观又增加了一名仙女,仙宫观祀奉杜、康二位仙女,名字也变成了仙女庙。有些志书上还称其为“康紫霞庙”。

仙宫观建于运盐河北岸的塘子湾,当年应是荒郊之地,香火却旺盛,传说有种种灵验。于是,唐僧怀素来了,景仰之余,大笔一挥,留下千古墨宝《圣母帖》;宋三朝元老扬州知府韩琦带领一班官员求雨来了,“按《扬州志》,有韩魏公在庙祷雨谢雨文”(见雷以諴《仙女庙碑文》)。元大德五年(1301年),仙女庙扩大规模进行重建。明代,镇境米木业兴起,过境船家客贾大夫来了,烧香祈祷,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清同治十年(1871年),皇帝敕封来了,杜仙加“灵感”二字,康仙加“广庇”二字,同时又进行重建,规模超前。唐宋元明清,仙女庙的名声越来越大,于是庙名逐步替代原庄名。

据雍正《扬州府志》载:“江都都里,嘉靖间分十区辖有十八里。曰在城区……艾菱区(领仙女乡、湾头镇、邵伯镇)……顾家区(领上中岸、里官场、陈家沙、蔡家庄、大桥镇)。”其时,运盐河北是仙女乡,因仙女庙在运盐河北,所以衍生出仙女乡地名,河南是顾家区蔡家庄。从明代到清初,仙女乡与蔡家庄是同时存在的,这时,仙女庙还未能完全替代蔡家庄。

到乾隆年间,仙女庙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三镇市题目下载有:“仙女庙镇:在县东北三十里,有古女道士康紫霞庙,镇因以名,沿运盐河北岸,西临人字河,北与甘泉县分界。”当时的仙女庙镇在运盐河北,河南还是蔡家庄。

随着米木业的发展,从镇西到镇东设有五个摆渡,乾隆年间建三元桥,使运盐河南北变通途。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江都县续志》,卷三有这样的记载:“芒稻闸官署在仙女庙。”芒稻闸在芒稻河西、运盐河南,此时仙女庙已完全代替了蔡家庄的地名。

康熙三年(1662年),仙女庙镇西开挖人字河,将芒稻河一分为二,形成一个川字形,故仙女镇又有龙川、白龙川的别名。本来民间就有八九种仙女庙的神话传说,龙川的神话更增添了仙女镇的传奇色彩。

1912年,仙女庙属仙女市,为第四区区公所所在地。1934年,仙女庙分为两镇一乡,即仙女镇、龙川镇、七闸乡。

1949年1月23日,仙女庙镇解放,改名叫仙女镇,隶属江都县仙女区。1956年3月,龙川乡和七闸乡合并为江桥乡。1958年9月23日,仙女镇和江桥乡、砖桥乡合并,建立仙女人民公社,1966年5月8日,仙女镇改名为江都镇,2005年5月,江都镇与双沟镇合并,改为现名仙女镇。        

从吴王刘濞开邗沟到如今,屈指算来,仙女镇已有2200年的历史。仙女镇名多姿多彩的演变史,是仙女镇历史进程的见证,是仙女镇人民拼搏奋斗、高歌猛进的赞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