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苏米工匠”、市“十佳高素质农民”——
王西伟:辞去百万年薪当起“田二代”
王西伟(左)在检查水稻生长情况
十月的吴桥镇,沉甸甸的稻穗一望无垠,大地像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风吹过,金浪翻滚。此情此景,记者想到了著名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想到了王西伟。
辞去百万年薪成为“田二代”
2012年,王西伟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进入郎酒集团做市场推广,销售业绩突出,年收入过百万元。2017年年底,受种田大户父亲的影响,王西伟毅然返乡种田,成为一名“田二代”。
吴桥是高沙土地区,不利于储水、储肥,适合种植旱作物。王西伟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良土壤,给地“加油”。
“我花了50万元,在田里投入‘凹凸棒’,我父亲气得三个月没和我说话。”王西伟说,凹凸棒粘土是“千土之王”,它可以吸附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减轻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并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优化土壤环境。
在父亲王瑞琪眼里,像这种投入,一年两年根本看不到效果,必须连续投入3年以上。到那时,田地也许转包了,白白花了几十万块,这是为人做嫁衣的傻事。
父子俩田边的第一次“较量”,最终以儿子的取胜而结束。经过三年的土壤改良,田里病虫害明显减少了,药、肥成本也降了,粮田越来越“健康”。
经过这一回合的“较量”,父亲对儿子刮目相看了,王瑞琪把种田过程中的困惑告诉儿子,儿子为他分析,替他解决。如今,让王瑞琪最感到自豪的是,儿子种植的大米通过欧盟273项检测标准,成为免检产品。
组建联合体服务7万亩农田
短短几年,王西伟的种田规模从100多亩,扩大到4000亩。他成立了扬州金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市瑞利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600多万元购置现代化农业机械,开展粮食种植、烘干、稻米加工一条龙服务,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
去年,公司“蘇扬”牌极鲜米在扬州市首届“好地方 好味稻”评选中获得扬州好大米金奖、扬州稻米“好品牌”金奖;公司全年销售南粳大米3.5万吨,实现综合收入1.35亿元。今夏,合作社尝试使用精量气催式条播机,水稻预测亩产1500斤;投入127万元购置的德国进口克拉斯收割机,一天可收割700多亩,秋收时将大显身手。
累累硕果,就像这田间弯腰的稻穗,可王西伟并不满足,今年3月,他又牵头成立欣苏农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把农药、化肥、基质、种子、育秧等各环节联合起来,抱团发展。“联合体各家用最好的产品,为大户、合作社做好服务,让利于农。”在王西伟的带动下,联合体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经营模式,服务7万亩农田。
联合体明确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10万亩的服务规模,做成江都农业的特色板块,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核心产品“极鲜米+自热饭”
走进金优公司,处处是秋收的繁忙景象。10多位大妈正忙着在场地上晒麦种,75岁的阮金华和63岁的董宝兰告诉记者,她们在公司打零工,从春到秋,挣了四五千块钱。
另一边的空地上,焊花飞舞,一座灰色的厂房正拔地而起。王西伟介绍,那是投资1600万元兴建的两座烘干中心。“预计明年7月投入使用,烘干能力从目前的每天900吨,提升到3500吨。”
“公司要做两个核心产品,一个是极鲜米,一个是自热饭。”王西伟说,在稻米种植中,品种、技术、模式等环节已成熟,即便今年遭遇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水稻仍丰收在望。而烘干是影响大米品质的关键所在,温度不能高,40℃—45℃为宜,急火烘干,米易碎,口感差。公司的明星产品极鲜米,在包装中充入氮气,锁住新鲜,不生米虫。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王西伟看到了商机,他正准备推出新产品——自热饭。“自热饭在日本很流行,一盒100多克,可以卖10多元。”说着,王西伟打开一盒由大米和小麦蒸煮的自热饭,招呼大家试吃。嗨,口感极佳!
走在田埂上,处处弥漫着希望和喜悦——32岁的王西伟以“‘202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首届‘苏米工匠’、市首届乡村振兴‘十佳高素质农民’”为音符,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青春之歌”!
通讯员 殷晨怡 张正才
记 者 郜粉定 许 峰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