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0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仙女庙
2022年10月10日

宗元鼎见知王士祯

朱毓麒

 

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成为一方盟主。隐居宜陵东原读书的宗元鼎,早在顺治十四年(1657)读到王士祯兄弟的诗集后,即对其向慕不已,只是无缘相识。康熙元年(1662年)王士祯以《芜城赋》诗士,宗元鼎应作《后芜城赋》以进,王士祯读后大为激赏,宗元鼎这才以诗见知于王士祯。

不久,王士祯到东原拜访宗元鼎,两人把酒临风,怡然自得,诗趣相投,相见恨晚。王士祯写了《寄宗定九》:“东原读书处,夏木纷成结。江潮门外落,烟岫窗中列。谁言谢公埭,复作零陵别。怀中团扇诗,眷此清秋节。”赞美东原的宜人景色,并有所指地表示:你看,像苏轼与秦观那样,虽然年龄相差,地位有别,不是照样在谢公埭下悠游唱和吗?我们是完全可以承先人之友谊的。

40多岁的宗元鼎终于投入不足30岁的王士祯门下,此后,他们经常游宴唱和,雅集修禊,凡觞咏之会,“每岁无虚”。宗元鼎先后送给王士祯两幅自己绘的画,王士祯在《雪中寄宗定九东原兼呈西樵先生》中曾提到“故人昔寄东园图”,“故人再寄萧郎画”,并有诗写道:“东原佳句红枫树,付与丹青顾恺之。把玩居然成两绝,诗中有画画中诗。”对宗元鼎的多才多艺很是佩服。

与王士祯相交的日子,成了宗元鼎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他在红桥修禊中写了《寄阮亭先生》:“休从白傅歌杨柳,莫向刘郎演竹枝。五日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这是心情的真诚流露与真实写照。

王士祯到扬州的第二年,和友人游平山堂,在上方寺附近见到苏东坡诗的一块残碑,拂拭出之,原来是《次韵伯固游蜀岗送师叔奉使岭表》,不禁摩挲三叹,将残碑置于禅智寺壁间。其后一直在考虑如何“屏当补缀,俾还旧观”。康熙三年(1664年)冬,王士祯知道不久将内迁礼部,且“行有日矣”,赶紧要宗元鼎去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二十二日,由宗元鼎负责将苏东坡的这块诗残碑补于禅智寺壁间。王士祯又邀一班文人雅集于禅智寺,诸名士均作诗和之,成《禅智寺唱和集》一卷。可见王士祯对宗元鼎的信赖。

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王士祯北上回京师任职。途中有诗书寄宗元鼎,并附有为宗诗所撰的六则诗话,对宗诗评价极高。后来又在笔记中对宗极力称道,并许之为弟子中最能传己衣钵的一位。宗元鼎则在复信中写道:“当代昌黎,得为东野知音,此生愿已足矣!”

王士祯赴京师后,宗元鼎为慰其扬州之念,又绘了一幅《红桥小景》的扇面见赠。王士祯很是感动,当即写了《宗梅岑画红桥小景见寄赋怀二首》,其中第二首尤为情韵悠长:“红桥秋柳最外情,露叶萧条远恨生。好在东原旧居士,雨窗着意写芜城。”

康熙十八年(1679年),60岁的宗元鼎赴京参加贡太学部考试,并获第一名,候选六品州同知。其间,作客王士祯府邸。王士祯专门为宗元鼎的东原草堂题了匾额。匾右题字“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士祯为”,匾左题字“康熙己未吏部取中第一名授儒林郎宗元鼎立”,中间匾额为“天府名元”颜体大字。

然而,宗元鼎写诗明志:“虽列千英首,仍非素所言”,“铨秩是居思”,“佐州岂士志”,被委任官员是朝廷的恩赐,但辅佐政事绝非自己的志向。他还是想念“旧渚渔竿在,荒园菊径存”的生活,意欲“迷归江上去,秋月偃柴门”。王士祯见其归意已决,不禁慨叹:“以杜少陵之才,待制集贤院,试文章,不过擢河西一尉。文人蹇于仕进,千古同慨。”及至宗元鼎还乡,王士祯便写了《送宗梅岑归淮南》:“相逢才几日,复欲还东原。梁父云间树,兰陵雨后村。雄鸡能断尾,野鹤讵乘轩。一叶邗沟水,随潮到里门。”既赞赏宗元鼎归隐的志向,也表达对弟子、门生的祝愿与依依惜别之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