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6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龙川潮
2022年06月14日

功夫在诗外

何 伟

 

如果问中国写诗最好、最妙的诗人,大家大都不约而同脱口而出:李杜。的确如此,李杜的诗歌几乎篇篇精妙无比,“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果再问:“中国写诗最多的人是谁?”可能很多人回答曰:陆游。陆游自言一生“六十年间万首诗”,即便留存于世的,也有9300余首,约占《全唐诗》的五分之一,确实不可谓不多。陆游有“小李白”之称,他的诗歌不可谓不好,曾云“功夫在诗外”。

然而,中国写诗最多的人并非陆游,而是乾隆皇帝。乾隆一生竟写了43000多首诗,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乾隆的诗可谓平庸至极,俗不可耐,几乎没有一首能为后人熟记,这又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谈。如果非要找出一首,就是《咏雪诗》了:“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遗憾的是,最后的神来点睛之笔,据说是名士沈德潜补写。

既然能写几万首诗,按理说,应该有了做诗的坚实基础,但乾隆最终“泯然众矣”。可见,作品的好妙,不是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能融会贯通,找出规律,加以创新,这与一个人的阅历、见识等密不可分。不论是李白受“铁杵磨成针”的启发,还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更需要一定的悟性;只有守正创新,才会“文章天成”。

正如围棋中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俗手易平庸,本手是基础,只有本手之上的妙手,才是创造,才会“妙手偶得之”。“下笔如有神”的名篇佳什,需要从夯实基础开始,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不懈的探索,砥砺磨炼。而在基础相似的情况下,还需学养、精神、悟性等方面的加持,才会创新。

生活中,总有人不以基础为本,喜欢投机取巧,喜欢速成,喜欢不走寻常路,最终走向了平庸。《辟邪剑谱》里的一招一式,让初看者目眩神迷,叹为观止,但大搞歪门邪道,即使练就了《葵花宝典》,在一鸣惊人、让人敬畏的表面,也让人看到了自宫自残的另一种庸俗。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神雕侠侣》里的独孤求败,在40岁时渐成气候,开始舍弃一切花哨招数,舍弃兵器的锋利,从简单入手,以无招胜有招,横行天下。这种大巧若拙的神来之笔,才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功夫在诗外。”人世间,一切皆如此。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