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陵镇建阵地、精创作、塑品牌,致力传播非遗文化——
走!到少堂故里,听扬州评话
通讯员 王璐 吴盛华 尤兴胜 记者 周圆 从鑫
王少堂纪念馆成为宜陵镇非遗文化地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嵌入东原书场,北陵社区东陵书场定期开讲,宜陵中心小学“小少堂书场”说唱不绝……近年来,宜陵镇对扬州评话的传承与发展不断结出硕果。
“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宜陵镇作为评话大师王少堂先生的故里,近几年建设评话阵地、创作评话新篇、塑造评话品牌,通过“馆站+书场”,让扬州评话链接新元素,写就非遗传承大文章。
建阵地,打造评话新载体
王少堂纪念馆,在宜陵油脂厂旧址改造而成。纪念馆整体设计质朴淡雅、古色古香,馆内展示了王少堂先生的成长、学艺、成名的心路历程,以及“王式评话”的世代传承佳话,珍藏了王少堂原汁原味的评话《武松打虎》。
“这是一座集名人纪念馆、听书馆、茶社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为传承和传播扬州评话提供了重要场所。”宜陵镇党委副书记刘佳佳介绍, 2021年下半年,纪念馆建成开放以来,已成为龙川小学、宜陵镇中心小学等多个学校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新场所。
宜陵镇建成“一馆一站多书”的评话新载体。去年,该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嵌入式开设东原书场,集扬州评话培训、表演于一体,每周三邀请扬州评话老师培训,成为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特色项目;北陵社区的“东陵书场”也定期开讲,邀请评话名家前来演出,宜陵老街居民感受扬州评话的艺术魅力。
早在2009年,宜陵镇有意识地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在镇中心小学成立了全市首家扬州评话少年班,设立“小少堂书场”。还将扬州评话教材《评话流韵》升级为特色校本课程《扬州评话》,孩子们的评话“作业”定期在小少堂书场展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一批又一批“小少堂”从评话班毕业,他们从最初生硬背书到后来像模像样,从参加本地表演到参加省、市少儿曲艺大赛,独具一格的“扬州评话味道”让许多人沉醉其中。
精创作,赋予评话新题材
如何让现代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一直是非遗传承面临的难题。近几年,宜陵镇在破题之路上积极探索,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重视现实题材创作,通过创作新时代气息的新作品,赋予扬州评话新的生命力。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铭记于心践于行!”小少堂学员、宜陵镇中学学生彭月,在2021年全区教育系统廉政教育大会上,绘声绘色地表演扬州评话《一叠钞票》,再现刘少奇途经赣榆大树村廉政为民的场景,极佳地展示了扬州评话在宜陵的传承发扬。
身边的“江都好人”,是创作扬州评话新段取之不竭的题材。2018年5月22日,城区锦绣嘉苑小区一户人家突发火灾,正在送外卖的陈健第一时间冲进火场救火,被评为“江苏好人”,2019年,宜陵镇创作《冲进火场的外卖小哥》;2020年,在抗击疫情中,创作《好人医生》,颂扬身边的抗疫先进人物——吕正云;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创作《窑洞相会》《斗胆直陈》《许晓轩》等一批红色故事评话小段,为广大居民送上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大餐。该镇还对抗日英雄谈锦西烈士的光辉事迹进行二次创作,又一部红色评话作品就此诞生。
据统计,近三年来,宜陵镇通过扬州评话的形式,开展政策宣讲、文明实践以及群众文娱表演近百场,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也让群众潜移默化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
塑品牌,展示评话新魅力
近年来,宜陵镇着力打造“评话润东原”文化品牌项目,坚持以小书场推动大教育,通过这一品牌项目的打造,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百姓话,将大道理演绎成小故事,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宜陵。
目前,宜陵镇与扬州曲艺团等机构开展合作,坚持扬州评话培训表演“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邀请扬州评话大师杨明坤、名家陈中,扬州电视台特约节目主持人赵亮,地方评话爱好者何森等,到小书场授课;组织评话表演入乡村、进企业,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去年,宜陵镇围绕建党100周年,组织开展“红色课堂进乡村”专题党课,用扬州评话讲述红色故事,成为塑造品牌的生动案例。刘佳佳告诉记者,为了增强非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度,宜陵镇在扬州评话“+”上做足文章,为扬州评话链接青年文化、时尚文化、红色文化,让扬州评话更加“现代范儿”。
宜陵镇的“1235”传承行动落地落实:每年确定1个项目主题,培养20名扬州评话传承人,开展30次培训(含表演)活动,参与学习或观看表演5000人次以上,做好传播非遗文化这篇大文章。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