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女庙的四个传说
庄晓明
关于仙女庙的传说,根据江都县民间文学集成采编办公室1988年采编的《江都县民间故事集成资料本》,有四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信众,要制定出一个权威的版本,似乎颇有难度。我只是将各个版本的文本略加润饰一下,抒发一些自己的认识,以期赢得更多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仙女庙的第一个传说:
东汉时,扬子江北岸,扬州东乡三十里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人们在这里筑圩地,垦荒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整了大片良田。渐渐地,这儿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名叫蔡家庄,庄上一百多户人家,男耕女织,倒也安居乐业。
不料有一年天降大灾,东海来了一条黑龙,兴妖作怪,大雨倾盆,河水滔滔,淹没了庄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不想黑龙未走,瘟神又至,全庄人上吐下泻,奄奄一息。就在这危难时刻,空中突然一道闪光,出现了一条白龙,昂首腾挪,直向黑龙杀去。两条龙厮杀一团,从天上杀到水里,杀得天昏地暗,白水滔滔。几个时辰后,黑龙终于抵挡不住,狼狈而逃,所过之处,水面泛起紫黑的血水,浮起层层鳞片。
天空云雾消散,一轮红日普照。大水顺着二龙搏斗过的地方,向扬子江奔流而去,房屋、庄稼、陆地渐渐从水里露了出来。这时,人们又见东方飞来一只黄鹤,口里衔着一棵药草,轻轻悠悠地飘落下来。不一会儿,白龙和黄鹤都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两位道装打扮的青年女子,一个一身素服,一个身着黄缎子衣,皆冰肌玉骨,婀娜动人。原来,她们就是东陵圣母庙里带发修行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两位女子忙把寻来的草药熬了一大锅汤,一碗一碗送到每家每户。汤入病人口中,说也奇怪,病马上也就好了。
蔡家庄得救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向四面八方,也传到了县府。县官有两个愚笨的儿子,垂涎两位女子的美貌,想娶回她们,但遭到了她们的拒绝。县官恼羞成怒,硬说两位女子是妖怪,把她们关进大牢。蔡家庄的百姓纷纷涌向官府,要求释放恩人,县官不答应,还欲加罪杀害。正在人们苦苦哀求时,忽见两条白龙从牢房的窗口飞向高空,天空顿时香气浓郁,乐声四起,霞光万道,两位女子驾着两朵彩云,飘然而去。
当地百姓为感谢两位仙女的恩德,就在河边建了一座庙,常年供奉她们,这座庙就叫做仙女庙。而蔡家庄的名字也就渐渐没人提了,仙女庙成了代称。
这个传说,是仙女庙四个传说中最有来历的,它的依凭是“东陵圣母的传说”。东陵,即今天的宜陵,在江都东十公里,史上曾有东陵圣母祠。东陵圣母的传说流传很广,许多典籍中有记载,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东陵圣母贴》,详述了杜康二位仙女蹑灵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的传说。原碑可能已被毁弃,但碑文拓本今仍收藏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清代雷以諴所撰《仙女庙碑记》,述仙女庙祠宇内供有二像,道家女装。前有小柱,题曰杜康二女像。《碑记》还载文:“东陵,即今之宜陵,又曰东原,在汉景帝时则为东陵。向有东陵圣母祠。”由此可知,仙女庙供奉的是女道士杜姜和她的徒弟康紫霞,亦溯源了仙女庙与东陵圣母祠的关系。实际上,仙女庙的第一个传说中二位仙女脱狱升天的场景,与《东陵圣母贴》所述几乎相似,可见所受的影响,及传承关系:“久之生讼,至于幽圄,拘同羑里。倏(忽)霓裳,仙驾降空,卿云临户。顾召二女,蹑虚同升,旭日初照,耸身直上。旌幢彩焕,辉耀莫伦;异乐殊香,没空方息。”
这个传说作为文本,情节扣人心弦,场景如在目前,当为一篇优秀之作。但可能会使今天的一些读者心理别扭,因为仙女庙为江都的一个大镇,也是区政府所在地,宜陵只是江都辖下的一个小镇,而仙女庙的传说却溯源于宜陵。当然,从文化角度来讲,这种别扭是没有必要的,一则优美的传说,会远远地穿越城镇的兴衰变迁。
仙女庙的第二个传说,发生地依然是蔡家庄,只是这次面临的是旱灾:
从前,蔡家庄有个小池塘。塘虽小,但很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雪花飘飘的冬天,池塘里都是一汪绿水。塘边有一棵老杨树,春季枝叶青,夏季绿荫凉,冬季可以砍柴下锅膛。池塘虽不大,但可以灌溉附近几户穷人家的田地,这几户庄稼人也在这池塘里淘米洗菜,挥杵砧衣,而池水总清绿如初。
有一年的夏天,江淮一带旱得非常厉害,九十九天没落一滴雨,地上到处都是干旱的裂缝。庄稼人的日子实在没法过了,纷纷烧香祈雨,挖井求水,但终是徒劳。然而,无论天怎么旱,蔡家庄的小池塘还有半汪绿水。
有一天,烈日当头,特别炎热,村里有个姑娘到小池塘洗衣服,池水居然也热热的,池水边有条小白蛇奄奄一息。这位好心的姑娘便把小白蛇放在篮子里,带回家中。她像对待小娃娃一般,精心调养这条小白蛇,把它放到凉凉的水盆里,逗它游戏开心。小白蛇渐渐地活泼起来,恢复如初。它开始不时地昂起头,好像要求什么事。姑娘领会了小白蛇的意思,便将它又放在竹篮里,往小池塘走去。小白蛇见了小池塘的水,异常欢跃,纵身向池水里一跳,刹那间,身体迅速变化,成了一条神奇的大白龙。大白龙马上向东游去,它游经的地方就成了一条大河,波浪翻滚。这条大河灌溉了两岸干涸的农田,救了成千上万的庄稼人的命运。
后来,这条大白龙,当初的小白龙,特意来到小池塘,看望当初的救命恩人,它停留的地方成了一个大塘,人们就把这大塘叫做龙王塘。白龙还将农家姑娘救它性命的事禀告了上天,上天便度这位农家姑娘成了仙女。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姑娘,特意建了一座仙女庙,塑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仙女娘娘像,又把仙女庙前的大河称做龙川河。
依我的看法,第二个传说应晚于第一个传说,且有着为仙女庙和蔡家庄正名的意思。蔡家庄发轫之时,宜陵已以东陵之名遐迩闻名,《后汉书·郡国志》上就有记载:“广陵有东陵亭。”后因隋炀帝的宠爱的宜妃病葬于此,便将东陵改为宜陵。但蔡家庄由于地理更有优势,后来居上,有了仙女庙的大名,自然不甘于仙女庙的传说是来源于东陵,要设法自立自己的文化,第二个传说似乎就是这种心理的产物。第一个传说中白龙的意象没有丢,但将大涝的灾难改成了大旱的灾难,这显然属于一种“影响的焦虑”后的反拨。仙女庙的第二个传说颇具童话色彩,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江都别称龙川的由来。
仙女庙的第三个传说,亦依附于东汉末年,而且是依附于真实且著名的历史人物身上:
东汉末年,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住着一户农夫。农夫过早地失去了老伴,留下一女,相依为命。女儿一天天长大,而且越长越秀气,织布,绣花,洗衣,做饭,样样都会,无人不赞。
一天早晨,姑娘到小河边洗菜淘米,忽见远方旌旗簇拥,尘土飞扬,一队兵马飞驰而来。她吓得赶忙往家跑,跑不多远,兵马就来到面前。突然,为首的一员大将翻身下马,从战袍中托出一个哇哇啼哭的婴儿,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说:“我乃赵子龙是也,今随刘皇叔讨伐曹操,不幸兵败至此。小公主阿斗已经两天未食,求求娘子哺口乳吧!”言毕,不由分说就将阿斗送到姑娘手中。姑娘常听父亲讲刘皇叔是个美名远扬的仁义之君,加之小阿斗啼哭令人心碎,便接过阿斗,解开上衣,哺之以乳,甜蜜的乳汁流进阿斗口中。哺乳之后,赵子龙接过阿斗,飞身上马,率领将士扬鞭而去。
姑娘望着远去的兵马,心中恍恍惚惚,似有所失,猛然想起自己还是一个黄花闺女,当着那么多男子坦胸露怀,岂不有失体统,今后怎么见人呢?想到这里,羞愧得难以自容,一急之下,转身跳入小河。父亲收工回来,见女儿含羞跳河自尽,悲痛不已,洒泪将女儿葬于河边,不久自己也忧伤而死。
十八年后,蜀帝刘备驾崩,托孤于诸葛亮,扶阿斗登基。一天夜晚,阿斗刚朦胧入睡,忽见一女子手执银烛,身着白绢,飘飘而至,慌忙惊问:“你是何人?”那女子答道:“陛下休惊!我乃仙女,昔日先王兵败长江,赵将军护着你逃难,我曾哺乳救你性命,你怎么忘记了?”说完,一阵清风吹过,银烛熄灭,女子也不见了。阿斗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第二天,阿斗召见赵子龙问及此事,赵子龙便将过去求乳之事奏明。阿斗大喜,命赵子龙带上锦衣玉帛,前往长江下游寻找那女子,加封为乳太后。
赵子龙领旨后,昼夜兼程,赶到当年阿斗吮乳的地方。向乡人打听那女子的下落,才知道她当时就含羞投河而亡了。赵子龙火速命人呈奏皇上,阿斗闻知,叹息不已,为报哺乳之恩,传旨赵子龙在那河边修一座仙女庙。赵子龙遵命,招来能工巧匠,建庙塑像,供人敬仰。
说实话,这仙女庙的第三个传说,是四个传说中最令我感到别扭、不爽的,史实不是史实,传说不像传说,估计是后来的某些迂腐文人所撰。文中充满了不经推敲之处:一个黄花闺女的身子何以有乳汁?赵子龙远远赶来,何以知道姑娘一定有乳汁?如果姑娘是仙女托身,又何以让姑娘跳河自尽,造成一个家庭覆亡的悲剧,仙气何在?……诚然,艺术允许想象、夸张,但也必须是在某种现实或情感逻辑基础上的延伸。或许,有人会举出基督教传说中耶稣是处女之身所生的例子,但该传说已说明了是圣灵借玛利亚为人间诞下耶稣,非凭空而来,同时,还为耶稣日后的许多神迹作了铺垫。而仙女庙第三个传说中的姑娘的乳汁,无根无由,如果说是来自仙女,就更令人尴尬,因为它哺乳的是阿斗,历史上一个笑话般的昏君,这实际上也就否定了仙女的超凡。但偏偏这个令人别扭的传说,还有一定数量的从众,或许惟一的解释,就是国人的崇官意识,尤其是对于皇帝——只要他做过皇帝,不管是什么样的皇帝,哪怕非常不堪,从骨子里都是无限羡慕的。
仙女庙的第四个传说与第三个传说一样,也是依附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身上:
北宋末年,康王赵构的老子、哥哥都当了金兀术的俘虏,他自己跑到应天府登基,做了南宋高宗皇帝。龙椅还没坐热,又被金兵追得失魂落魄地南逃,跑到淮阴,大将韩世忠带兵赶来保驾。他们跟在高宗后面,跑到扬泰运河边的一个镇上,前是大河,后有追兵,可平常来往船只很多的河里,这会儿却空荡荡的没个船影子。
找来找去,韩世忠才在河边遇到一位年青姑娘,便问:“请问姑娘,我们要过河,哪里有渡船?”姑娘望着这批人马道:“你们是什么兵啊?急急慌慌的。”有个裨将不耐烦,说:“我们是大宋皇帝的护驾大军。皇上已经过河,我们要赶去保驾。快说哪里有渡船?”姑娘又把他们打量一番,气愤地说:“你们做皇上的尾巴,为何不叫金兵做你们的箭靶子呐?”裨将听出她话中带刺,更火了,摇晃着手中枪道:“再噜苏,我挑了你。哪里有船?快讲!”姑娘冷笑说:“有枪去挑金兵,挑我个女子算什么英雄呀?将军,我有几句话送你:养兵无用空吃粮,黎民百姓活遭殃,果真你是英雄汉,回马挺起手中枪。”
众兵将一个个羞得抬不起头来。韩世忠听了,对她肃然起敬,作揖说:“好姑娘,谢谢你!”
抬头望时,只见那姑娘飘飘荡荡,乘风驾云升天而去。将士们这才知道她是一位仙女,于是掉转马头,挥刀向敌人猛杀过去。金兵没料到这一手,措手不及,挨了顿回马枪,死的死,逃的逃,韩世忠乘胜追击,打了个大胜仗。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仙女,便建了一座庙,叫仙女庙。
仙女庙的第四个传说与第三个传说,都有些说书的味道,缺少地道的民间传说味,可能也是出自后来的民间落魄文人之手。第四个传说的情节虽然读起来有些牵强,但至少不像第三个传说那样使人感到别扭。这个传说的出现,应该是最晚的,折射了汉民族衰落中的一种心态。汉唐之后,在与游牧民族的冷兵器对阵中,汉民族大多处于下风,男人们不由有些灰头土脸,同样无可奈何的文人们便开始想出各种怪招,甚至寄希望于女人,于是杨门女将出现了,百岁挂帅的佘老太君出场了,仙女庙第四个传说中出现的仙女,只不过是寄希望于女人的又一个加强版本,不能说有更多创意。当然,有这样的仙女和传说总是好的,说明汉民族从未甘于沉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