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访丁昕 小盆景,大格局
来到曹王林园场,沿着336省道一路向前,道路两侧大大小小的盆景园接连呈现在眼前,园子里郁郁葱葱的花木充满了朝气。走进江都蓓蕾盆景园,仿佛进入一片微缩森林,十几亩的园子里,2000多株黄杨、真柏、黑松星罗密布,一盆盆形态各异,雅致清新。女盆景师丁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盆景世家出了个“国字号”
蓓蕾盆景园的一角,丁昕正在为—棵黄杨整形。今年34岁的她出生于花木之乡,父亲丁春桥是扬派盆景第六代传承人。丁昕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和父亲学做盆景,开启了自己的盆景创业路。
传统扬派盆景是用棕丝精扎,平如水,薄如纸,一寸三弯。想要练好板扎技术,至少要练一年,在给石头、植物做造型时,更要做到心中有谱、手头有数。一些在别人眼中看来毫不起眼的树苗,丁昕都会当作宝贝,细细琢磨。有时为了一个造型,连觉都睡不踏实,脑海中一直构思哪处该如何拐弯,哪处修剪掉更好看,灵感来了,半夜也要起来忙活,丈夫说她是“艺术的疯子”。
出生于盆景世家,丁昕颇有些天分,随着技艺不断提升,渐入佳境,去年在全国首届女盆景师作品展中,她的3件作品获得一金、一银、一铜的佳绩,以几株黄杨小树为素材,现场原创出的一盆扬派水旱盆景《风拂春梢竞吐翠》,受到专家和现场观众的交口称赞。同年7月,丁昕成为江都首位加入全国盆景协会的女盆景师。
小盆景做出大风景
盆景制作周期长,几个月树枝才会有一点变化,几年才初现形态,一盆大盆景往往要历经若干年才能做成。丁昕认为,扬派盆景这项千百年来积淀流传下来的非遗技术,如果只局限于做大盆景,成为小众艺术,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那么,这门艺术迟早有一天会走向穷途末路,于是,丁昕在创新中转型,琢磨起小盆景制作,她要让好的艺术形式更多地服务大众,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的价值。
盆景虽小,小中见大,比起大盆景,小盆景更加精致,展现的那方风景依然直击心灵。丁昕手中的黄杨小盆景树姿优美,叶片小如豆瓣,质厚而有光泽,经加工,成云片状,平薄如削,点缀山石,雅美如画。在选盆上,丁昕也颇为考究,大盆景更多选用紫砂盆,小盆景在配盆上更加现代一些。这样一盆小盆景,盆比手掌还小一些,适合各年龄层次的顾客,也更受年轻群体的青睐。
为了推广扬派盆景,丁昕每年都为区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中小学生普及盆景知识和盆景制作,还带动身边女性制作盆景,每年培训6000人次。
扬派盆景导入“互联网+”
曹王林园场是著名的花木之乡,20世纪90年代就“家家种花木,户户扎盆景”。目前林园场有苗圃2200亩,年销售苗木1500万元,工程施工8000万元,花木大户有近百家,丁昕就是其中之一。
丁昕不仅创新制作小盆景,还与时俱进地用上新时代的销售手段,2015年,她携盆景走进网络,利用“互联网+”平台,成功把作品放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展示和销售,引起了不小反响。
网上销售,面对的受众更广,她还开设制作盆景的直播课。丁昕很喜欢这样的销售方式,“网络上对小盆景感兴趣的人不少,目前抖音粉丝已经突破2万人了,这也拉近了我和顾客的距离。”丁昕说,每天都有粉丝和她交流创作心得,还有很多外地粉丝向她订购盆景,年前有个四川客人就订了200多盆。
老树开新花,小盆景,大格局。丁昕把传统盆景制作“嫁接”上新技术、新思维,成为引领曹王花木盆景产业转型的生力军。如今,丁俊桥、王俊等大户在她的带领下,正向网络销售转变,“互联网+花木”产业更是“长势”喜人。
朱嘉雯 吴莉萍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