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立功奖状 一串红色足迹
本报记者 霄剑 通讯员 史明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当年,李中月在渡江支前中表现突出,荣获立功奖状。日前,李中月之子、原江都商业大厦经理李宪祥向江都档案馆捐献了这份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
66岁的李宪祥展示父亲李中月的渡江支前立功奖状
这张奖状由时任江都县县长张少堂等签发
渡江支前光荣立功
这是一张蓝字油印的“江都县支前总队部奖状”,竖排格式,高26公分,宽18公分,盖有“江都县支前总队部”朱红篆体大印。纸面已褪色发黄,但上面的文字仍清晰可辨:“兹有李中月同志在大支前期间工作积极负责,荣获三等功三个好,特予褒奖。”签发者为江都县支前总队总队长张少堂、总队副马突围、总队政委金求真,签发时间为民国三十八年六月。
“上面写着的民国三十八年,也就是1949年。”66岁的李宪祥告诉记者,1948年1月23日,仙女庙解放,父亲随张少堂、马突围、金求真等领导从曹王寺进入仙女庙镇,在章台旅社和邮局一起办公。同年12月,江都县成立支前总队部,县长张少堂、副县长马突围兼任总队长、总队副,县委书记金求真兼任政委。内设民力动员科、组织宣教科、供应科。“父亲一岗双责,兼任县政府和总队部秘书。”
反霸锄奸威震敌胆
一份江都县解放前的地下党员登记表,真实记录了李中月的红色足迹。
1920年,李中月出生在花荡乡李家弄的一个农民家庭,上过3年私塾,13岁起在上海、镇江等地学徒。1938年秋,江南新四军挺进苏北,武装开辟“过江通道”,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新老洲、佘板一带成为新四军的活动范围。1941年,经曹王区委书记翁林介绍,李中月加入党组织。1942年,担任曹王支部组织、宣传委员,兼任乡民兵大队指导员。1943年起,兼任中闸、勤安、同信、九洲四乡联防委员会主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苏中解放区,新四军主力北撤,江都河南地区一片白色恐怖。1946年5月,奉命留守的朱秀清、李中月等组建江都河南武工队,手持双枪,昼伏夜行,镇压了一批恶霸匪顽。
一天夜晚,李中月与朱秀清等乔装打扮,将当地一名恶贯满盈的顽乡长装入麻袋,扛至江滩处决。当地百姓拍手称快:“蚕豆开花,老四(指新四军)回家,武工队个个都是大英雄!”
突击部队从三江营、新老洲等渡江点直驶江南
渡江战役前,战士和船工在江边用芦柴扎制救生圈
身陷囹圄坚贞不屈
“敌人视父亲为眼中钉、肉中刺,1946年农历12月,父亲不幸被捕,受尽种种酷刑,依然坚贞不屈。”李宪祥说。
李中月在回忆录中写道:最初被辗转关押在头桥、李典、大桥等地,后解至泰州国民党军100军军部。敌人丧心病狂,每天上老虎凳、踩杠子。任凭百般折磨,李中月始终坚不吐实,并参加了由陈柏平(高邮独立团侦察参谋)领导的狱中支部,巧妙与敌周旋。因查无实据,国民党泰州法院以“土匪结盗”将此案移交扬州江都法院。1947年农历四月,李中月的母亲四处求人,借来400斤黄豆,将儿子保释回家。
出狱后,李中月一边在上海码头做苦力,一边暗中寻找党组织。同年10月,曹王区副区长殷开杰(又名殷鹏夫)来信告知:“四爷(指新四军)已回家,店中生意(指革命工作)较忙,速回上工。”李中月随即返回,加入朱秀清的手枪队,镇压了多名匪乡长。1948年,江都县重建河南办事处,李中月被曹王区区长马突围任命为西线联防主任,兼任曹王乡乡长。
李宪祥说,在建国十周年期间,扬州扬剧团曾演过一出戏《长江游击队》(又名《绿洲红旗》《江心跳板》),还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长江游击队》,均根据江都县河南手枪队的真实故事改编。
捐献奖状传承光荣
“在渡江战役前夕,父亲赤脚穿草鞋,每天忙于筹集军粮、修路架桥和征集渡船等工作,落下了严重的寒腿病。”李宪祥告诉记者,1949年3月22日,江都支前总队接到二专署支前司令部命令,即刻动工疏浚白塔河以南7里长的河床,以利大军渡江。父亲不禁组织民工,加自始至终和民工们一起挖泥挑担,18天时间就完成了疏浚任务。
“父亲1983年离休,1984年去世时,身上留有多处疤痕:敌人的枪伤疤、坐老虎凳时的伤疤、支前时的冻疮疤。”李宪祥说,这张渡江支前奖状,是他们全家的传家宝,原打算捐给扬州档案馆收藏,考虑到江都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又是奖状颁发地,经家人集体商量,决定捐献给江都档案馆,也是对父亲革命一生的最好纪念。
在接过这份珍藏了70年的渡江支前立功奖状时,江都档案馆副馆长田长青心潮起伏:“这张奖状,见证了江都人民为渡江战役作出的贡献,不仅是李中月老人的个人荣誉,也是江都人民的共同荣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