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川小肚 传承三百年的美味
汪曾祺先生曾在他的小说《异秉》里,提到一种叫做“蒲包肉”的熏烧食品,并对之进行了介绍:是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
其实,这个“蒲包肉”,说的正是樊川小肚,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朝早期,距今已有300余年之久。如今,提起正宗地道的樊川小肚,“一枝春”陆氏首当其冲。陆氏是樊川当地的厨师世家,有着百余年的传承。解放以来,四代陆氏族人通过数十年的经营,将“一枝春”樊川小肚打造成了金字招牌,每年都有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
45岁的陆玉强是陆氏樊川小肚的第四代传人。他告诉记者,正宗的樊川小肚制作过程极其复杂,选材要求也很高。“先从肉来说,一定要是家养的猪肉,猪不能超过两百斤,不然肉就肥了。肉要精挑细选,只取后腿部的精肉,然后切成一片片蚕豆大小的肉片。”陆玉强告诉记者,光是肉的腌制就有三次,每次腌制时间也有讲究,“第一次放葱姜酒腌制,第二次放各种调味料,第三次放山芋粉,把山芋粉和肉不断揉和搅拌,起码要半个小时,很费劲。”
“包肉的豆腐皮也是精挑细选的,都是农村磨豆腐时挑出来的豆腐皮。外包的蒲包更是从兴化水边采摘的水草,这种水草有清香味。”陆玉强介绍,蒲草性寒去火,用蒲草制作成的小肚气香味美,“将包好的蒲包肉放到卤水里煮上一个小时,美味的樊川小肚就出锅了。”
陆玉强介绍,“一枝春”的卤水是几十年前的老卤。“至今用的都是1954年留下的老卤子,卤水不够了就稍微加点水,继续熬煮,所以我们制作的樊川小肚才是最纯正、最原始的味道,从不掺加任何添加剂。”做了多年的樊川小肚,陆玉强的技艺已臻化境,对分量的拿捏非常精准,经过他手制作出来的小肚大小都一模一样。他说,一根小肚重二两,他做出来的小肚,前后误差不会超过五钱。
“现在,各种机器已经广泛参与到了食品的制作烹饪当中,但我们还坚持用手工制作樊川小肚。”陆玉强说,只有手工制作出来的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樊川小肚,“我要用我的双手,守护它的美味。”
本报记者 王诚
通 讯 员 周斌 王炎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