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江都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赵才基
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渡江北上,在江都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新四军在郭村保卫战胜利后,于7月7日在塘头镇建立了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此为苏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在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过的几任县长,分别为惠浴宇、张雷平、王秉华、万道生、吴仲邨(代)等。
惠浴宇,1909年生,江苏灌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任中共苏北工委书记、中共苏北特委副书记。1940年7月任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带领县区干部、抗日武装一千多人,随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东进抗日。1941年6月重返江都,任江高中心县委书记,兼任江高行署主任、江都县委书记、江都县县长。1942年2月,江高中心县委、江高行署与江都县委、县政府分开活动,江高中心县委与行署从江都移往高邮活动。惠浴宇在江都期间,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各阶层人士纷纷拥护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惠浴宇曾任江苏省省长。
张雷平,原名邵泽普,1918年生,江苏沛县人,1937年,在泰州城区伪警察局谋到一个班长职务。1939年初,共产党员俞铭璜在泰州城区发展党员,3月,主持并领导了邵泽普等5人举行入党宣誓,同时宣布中共泰县工委成立,俞铭璜为书记,邵泽普任组织部长,兼城区区委书记。入党后,邵泽普改名为张雷平,脱离伪警察局,一心扑在党的事业上。1940年5月,调到江都任县委书记,7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率部队东进,张雷平奉命留在江都,与少数地方干部及20多个伤病员秘密坚持斗争。1941年2月后,张雷平历任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江高中心县委副书记,后又任苏中区第一地委组织部长、兴化独立团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王秉华,1916年生,大桥镇花荡人,1931年考入镇江中学读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年关斗争。新四军东进后,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在江都开展斗争,组织县常备大队,担任大队长。1942年2月后,先后任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邗东县县长、高邮县县长等职。敌人对他恨之入骨,派人烧掉他家全部家产,他坚持革命不动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省粮食厅厅长、省委财贸部副部长等职。
万道生,1900年生,大桥镇花荡人。曾任农村塾师,带头为贫苦农民仗义执言,反捐抗税。1939年新四军进入江都,在抗日宣传感召下,积极参加民运工作,组织农民抗日协会,毅然带头送长子万希平参加新四军,他本人于1940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东进后,与留守干部坚持艰苦斗争。1942年后,先后任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临时参议会议长。解放前夕,在丁沟镇被国民党溃军逮捕,后被关押在苏州监狱,解放大军渡江后组织力量多方调查,未有下落。
吴仲邨,1920年生,亦名吴江、江涛,吴桥镇人,早年在省立界首乡师读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总团吴桥区分团副团长、团长,1942年春任高邮县代理县长,1943年调任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兼敌伪军工作部部长、江都县代理县长。1944年起,历任苏中一地委城市工作部伪军工作科科长、组织科长,苏皖地区二专署秘书兼民政科长,溱潼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省经济委员会、计划委员会主任等职,1956年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