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5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视点
2018年05月23日

刻竹镂文尽风骨 铁画银钩皆传神

—— 感受扬州八刻名家张子麟的铁笔气象

本报记者 霄剑 通讯员 许倩 王朴

张子麟向观众介绍竹刻作品

多种书体及写意山水扇柄竹刻

呈儒雅之气的竹刻臂搁

    笔锋传神的牙板微雕

微刻数百字的印章边款

铁笔镌方寸,伏案琢乾坤。刻刀在竹筠间游走,大千气象、奥妙哲思伴随着流年的痕迹,以极其细微灵动的方式保留下来。张子麟,就是一位让刻刀在竹筠、牙板间游走的扬州八刻传人。

去年11月,“刻意江南·镂文会心——扬州竹刻名家张子麟作品展”在南京市博物馆举办,《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新浪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跟踪报道,让精美绝伦的“扬州竹刻”再次走进公众视线。5月18日,“刻竹镂文·传道会心——张子麟竹刻作品汇报展”在区博物馆拉开帷幕,张子麟将精心创作的70多件竹刻(微雕)作品呈现给家乡观众。

潜心竹刻50余载

在龙川老街,有一处保留完好的民国建筑“章台旅社”。71岁的张子麟就是从“章台”走出来的张家后人。

1947年出生的张子麟是一位“老三届”,下过乡、插过队,多年担任江都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江都金属工艺厂担任厂长时,他主持设计制作的“银珐琅鹿拉凤车”“金银镶嵌仿古铜车马”“铜仿北宋汴河客”3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1996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

“扬州竹刻兴盛于清末民初,于啸轩、吴南愚、郑小西等一批江都前辈把竹刻演绎得风声水起,名躁大江南北。”张子麟说,他的舅公郑小西、爸爸张祖清都是竹刻艺术名家,从小耳濡目染。12岁时,他开始手握刻刀,潜心研习书法、金石、竹刻,50余年不辍,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竹刻很苦,必须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张子麟伸出右手,右手食指指尖部位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这都是常年握刻刀的结果。他说:“由于长期坐着,颈椎不好,眼睛也不好。”

张子麟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竹刻研究会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扬州市八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被评为扬州竹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细小文字“盲刻”而成

展柜里,一件件扇骨、臂搁、竹筒、牙板、紫砂、印章散发着幽光。这些镌刻着山水图案和文字的竹刻(微雕)作品,洋溢着儒雅的书卷之气。其中一件臂搁上,雕刻着两首诗,分别是李白的《将进酒》和《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诗文的下方还雕刻着抬头仰望状的李白。仔细看,上面的文字细密有致、苍劲有力、形如蝌蚪,甚至比芝麻粒还要小。

“小归小,但笔画及笔锋一点都不能少。”张子麟告诉记者,一开始,他需借助放大镜才能雕刻。久而久之,文字和技法均烂熟于心,细腻和犀利的手感浑然天成。“我在雕刻细小文字的时候,基本采用盲雕技法,就像蚯蚓在蠕动,意随刀至,心随刀走,徐急快慢,一气呵成。如果借助放大镜反而会影响发挥。”张子麟介绍说,由于自己竹刻不打底稿,需事先谋篇布局,然后采用浅刻缩临技艺,确保每一个文字、字形、图案精准入境。

专心致志的投入,让张子麟的刻刀似有神助。不墨而刻,刀刀精湛,纤毫毕现。其作品以小而微著称,以刀代笔,在竹筠上挥洒自如,浓淡粗细均能得其神韵。其创作的《竹刻臂搁老三篇全文》《微刻烟咀诗词图文系列》《竹刻扇骨唐诗系列》《竹刻扇骨古文系列》备受艺术界人士推崇。

传道会心简正如竹

刻竹镂文,传道会心。5月18日上午的开展仪式极尽简约,不仅吸引我市及周边县(市、区)艺术界人士的眼球,还有数百位市民自发前来参观。我区离退休老领导来了,区老年大学师生、区市民观察团、仙女镇禹王宫社区居民代表等近水楼台、捷足先登,参观人数大大超出主办方的预计。

“年前,受区文联领导热情邀请,欲首开江都竹刻个展先例。现家庭突遭变故,然坚守诚信,决然从沪地旋归故里,践行前约。于是不惴浅陋,匆促蒐集,草草将就。”在当天的开展仪式上,头发霜白的张子麟吐露心迹,让前来观展的各界人士为之动容。

“简洁风雅,自成一家。铁笔流韵,气象万千。”在参观展览时,扬州竹刻名家高志明对张子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竹刻艺术是一门精研艺术,集书法、绘画、雕刻、印章之大成,同时考验艺术家的国学修为,没有数十年专研与积淀则不可达。”

“向坚守传统技艺的江都工匠致敬!向不忘初心、谦恭内敛、简正如竹的子麟先生致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区文新局局长王声赞叹不已。“常人对竹刻艺术知之甚少,德艺双馨的子麟先生,让我们读懂了竹刻风骨的精髓所在。”区文联原主席罗建华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