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5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视点
2018年05月09日

錾款长命锁

辉耀“大桥钜泰”银楼百年史

本报记者 霄剑

“长命锁”又称“寄名锁”或“富贵锁”,挂在儿童的脖颈上,暗寓避灾去邪、“锁”住生命。《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幼时均佩戴过“寄名锁”。随着时光流转,“寄名锁”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寓意“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的“寄名锁”,只能以一种民俗符号的形式,印刻在老年人的记忆中。

在大桥人徐乐飞家中,珍藏着一把祖传的“长命锁”。这把已逾百年的老银锁不仅做工考究,而且还錾刻着一个“秘密”——出自晚清民国时期大桥镇一家老字号银楼。多位古董商闻讯而至,愿以高价收购,徐乐飞始终不愿出让。

武举后人徐乐飞借助放大镜品鉴传家宝

正面                 背面

荣获“百花奖”的江都金银细工大摆件——鹿拉凤车

武举后人:展示“长命百岁”老银锁

清代,昌松徐姓三兄弟同科考中武举人,留下一段佳话,本报去年3月曾作连续报道。当时,与记者联系的正是徐乐飞。昨天上午,记者再次与这位大桥同乡见面时,57岁的徐乐飞拿出了他的传家宝。

打开丝绸包裹的长命锁和锁片,记者不由得眼前一亮。银锁长3.6厘米、宽3厘米,重15.5克。中空薄胎,形似如意,正面錾刻“三多”二字和竹子、莲花等,背面錾刻着吉祥花,锁柄上略有茶绣。锁片长4.2厘米、高3厘米,厚度仅有1毫米,重6.6克。花纹精美,工艺考究,如雪花银般耀眼。正面錾刻“长命百岁”四个字及竹子、莲花,背面的牡丹花和栀子花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借助放大镜,在锁片孔格下方的匾框里,记者清晰地看到“大桥钜泰”四个錾字。

錾款戳记:见证古镇的富庶与繁盛

徐乐飞告诉记者,这两件银器是他家祖上传下来。上世纪60年代初,徐乐飞的奶奶徐朱氏将银锁传给他的母亲聂克玲;20多年后,母亲又将银锁传给了儿媳妇孙燕。前不久,徐乐飞的儿子大婚,他不由想起了这件传家宝,便在家中翻箱倒柜,找出了这把祖传“长命锁”。

“左看右瞧,这件老银锁成色上乘、做工考究,与其他银锁似有不同。后来借助放大镜,才揭开匾框中隐藏的秘密。”徐乐飞告诉记者,“这件银器錾刻着大桥镇百年老字号,錾刻店名的银楼招牌硬、名气响,堪称行业翘楚,是地方名流和殷实大户打制金银首饰的首选。”

“竹报三多,乃多子、多福、多寿,这件錾款老银锁,寄托着老一辈人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福。”徐乐飞表示,“‘大桥钜泰’四个錾字,既是银楼的招牌,也是推崇信义的实物见证。大桥自古为水陆要冲,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钜泰银楼錾刻的历史印记,见证了古镇大桥的富庶与繁盛。”

史料记载:“大桥钜泰”系晚清老银楼

钜泰银楼曾在大桥画家袁坚创作的5米长卷《白沙胜景图》上出现过,如今的大桥人已知之甚少,徐乐飞也不例外。翻阅1996年版的《大桥镇志》,徐乐飞仅仅找到了“佘钜泰银匠店”一行字,此外并无更多文字记载。

上网百度“晚清民国那些知名老银楼”,徐乐飞有了重大发现。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与上海“老凤祥”银楼一样,扬州的银楼、银匠店闻名遐迩。在扬州近郊,大桥镇的钜泰银楼、恒泰银楼、锦泰银楼名气较大,排名首位的“大桥钜泰”擅制雕冲镂空人物……

这一意外发现,让黯淡于老银锁中的大桥老银楼浮出水面。徐乐飞激动地说:“在百度浩如烟海的图片中,仍能搜索到‘大桥钜泰’的2件錾款戳记,可见昔日的‘大桥钜泰’非同小可。”

专家解读:江都金银细工源远流长

在验看这把老银锁时,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传承人方学斌说:“这把老银锁系纯手工打造,工艺繁复、制作精良,捶揲、焊接、压模、錾刻、浮雕等处处精妙,足可证明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源远流长。”

“明清时期,专事金银器打造的‘扬州工’赫赫有名。据史料记载,扬州当时岁销银币60余万。”方学斌告诉记者,晚清至民国初年,扬州近郊的江都共开设银楼10多家,仙女庙有天宝、顺宝、宝兴、宝源、宝昌、万祥、恒源等7家银楼,大桥有钜泰、恒泰、锦泰3家,樊川有宝泰、宝源2家。其中,大桥钜泰银楼擅制雕冲镂空人物,仙女庙宝兴银楼的錾字、帽饰制作也颇有特色。

“在当时的手工条件下,要将几毫米厚的银片制成薄胎,并能錾刻文字、花形、图案,甚至镂空人物,堪称指尖上的绝活。”方学斌表示,这些江都老字号银楼不仅制作出大量银饰精品,还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江都金银细工3次荣获“百花奖”,并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遗”项目,与老银楼、老工匠的百年传承息息相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