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身扬剧情未了
——记从艺60周年的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苏春芳
本报记者 徐多庆
“少年天赋佼佼,选入戏校深造。十六即挑大梁,一直担任主角。后来多年任教,培养新秀新苗。如今年逾七旬,扬剧情结未了。”这就是在江都扬剧团辛勤工作了26年的著名演员苏春芳,这就是深受江都戏迷爱戴的国家一级演员苏春芳,这就是从事扬剧事业60年,至今仍为江都扬剧无私奉献的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苏春芳。
前不久,区委宣传部、区文新局、区文联联合发文表彰,授予苏春芳等6位同志“江都区群众扬剧活动特殊贡献奖”。
A 青春献给江都扬剧舞台
1946年2月,苏春芳出生于江都县头桥镇(现属邗江区),自幼热爱歌舞,12岁参加学校小红花文艺宣传队,演出后被江都扬剧团一眼看中,13岁便进入剧团学习、工作,不久被选送到省艺术学校深造。
在校期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她都坚持“起五更、睡半夜”地勤学苦练,被老师戏称为“翻(跟头)不死、唱(扬剧)不死的犟丫头”。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春芳终于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回到了江都扬剧团。16岁的她便担纲传统古装大戏《白蛇传》中的主角白素贞:一出《盗仙草》,唱腔婉转,身段优美;一曲《断桥》,情真意切,楚楚动人;一出《水斗》,功夫扎实,动作飘逸,连踢12根花枪准确无误——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可谓一鸣惊人,很快赢得广大观众的注目。
此后,苏春芳便不断地担任主角戏,演出任务重,付出的汗水当然也比别人多得多,特别是在条件十分简陋的农村剧场演出,更为艰苦——夏天,台上的温度高达37度以上,汗水从内衣一直湿透到外面的戏服;冬天,后台温度在0度以下,下场休息时冻得直打哆嗦。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不知不觉就已担任了古装戏、现代戏的几十个主角,有时一天演出三场,可谓累得够呛,特别是在演出现代戏《沙家浜》那年,她患上了肝炎病,住院治疗刚刚结束,来不及好好调养身体,就又投入到繁忙的演出之中。
品质在艰苦中磨炼,艺术在实践中开花。由于戏校三年的厚实基础,更由于多年舞台实践的积累,苏春芳的表演技艺日臻成熟。《双玉蝉》初试锋芒,使之脱颖而出;《香罗带》反复磨练,使之炉火纯青——由于这两部成名戏的主人公都是悲剧人物,因而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即“苏春芳的苦戏最拿人(打动人)”。果然,在1981年扬州地区组织的中青年专业演员汇演中,她饰演主角的《香罗带》获一等奖,她个人也获得最高奖项——优秀表演奖;同年,江苏电视台把她主演的《香罗带》拍成舞台艺术片在全省播放。
当然,苏春芳绝不是只能演“苦戏”的单一化演员,而是一位戏路很宽的实力派表演艺术家,可谓文武兼备、唱做俱佳。在她表演的角色中,除了悲剧人物,还有正剧人物,甚至喜剧人物,有文戏,也有武戏,演花旦,也演青衣、彩旦……
寻求取得艺术成就的原因,苏春芳自己总结了两条:一是刻苦学习文艺理论,二是学习名家,博采众长。正如江都籍作家韦人在一篇文章中所评价的:“前辈艺人精华,她反复咀嚼,同辈艺人的优美唱腔,她认真汲取。”
B 壮年献给新秀培育工程
1984年,由于种种原因,年近40岁的苏春芳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江都扬剧团,来到新的工作岗位——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任教。
也许因为是一位名闻遐迩的著名演员,也许因为是扬州市第一批获得任职资格的国家二级演员,艺校一直把苏春芳当教学业务骨干使用,每周安排她上36节课,她没有叫苦,而是一门心思投入到到艰苦的教学实践中去。
演员,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在学员学好基础课、练好基本功的同时,苏春芳积极主张“教学与排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教学中,她坚持要求学生唱多少遍,自己也唱多少遍,要求学生怎么摸爬滚打,自己也率先垂范,绝不含糊。学员们反映:“苏春芳老师和我们心连心,无论是在学校上课,还是在外实习演出,都是我们的好老师。”
果然,1988年,苏春芳带领优秀学员赴上海,参加两省一市举办的上海扬剧广播电视大奖赛,不但自己夺得“白玉兰”金奖第一名,而且学员王瑞鸾、祝荣娟也分获“白玉兰”金奖和银奖。后来,她的得意门生李政成、易建东也获得过“白玉兰”金奖;1992年,她指导学生叶红伟参加滁州地区中青年戏曲演员精品赛,一举获得“十佳优秀演员”荣誉;1997年,她带领学生张华参加江苏省戏曲大奖赛,荣获“一等奖”……
如今,苏春芳许多学员,有的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有的已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有不少学员成为省、市、区三级扬剧团的顶梁柱和业务骨干。
“是教师就必须尽教学之职,是演员就必须登台演出”,这是苏春芳一直坚持的观点,所以,她教学之余,从来没有离开过心爱的扬剧舞台,她的艺术青春一直放射出夺目的光华。
为缓解县级扬剧团演员青黄不接的困难,1991年,苏春芳应仪征扬剧团邀请,出演《江姐》主角,一场演毕,好评如潮,在仪征连续演了31场,场场座无虚席。后又应邀到江都、邗江等地乡镇巡回演出近60场,可谓盛况空前。难怪有人说:“曾瘫痪七八个月、甚至连工资也难发的剧团,因为苏春芳主演《江姐》而被救活了!”
1992年,苏春芳参加上海扬剧联谊会,带给上海观众的戏是《楼台会》《龙须面》《游庵定情》《王樵楼磨豆腐》等,她将剧中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且各具特色。业内人士评价:“苏春芳戏路宽广,表现力强。”在上海大剧院,她演出拿手好戏《香罗带》《双玉蝉》,最后一天谢幕时,广大观众围到台前不肯离去,有人喊“苏春芳,一年来一次!”台下和声如雷,令她热血沸腾,她频频向观众招手致意,两眼溢出喜悦的泪花……
C 晚年献给民间扬剧活动
人称“扬剧三枝花”之一的苏春芳,终于在上世纪末退休了——其实,她是退而不休,仍然从事着与扬剧有关的各项活动。
首先,她仍然从不间断地到瘦西湖东门亭子里练嗓子、练身段,婉转的唱腔、圆润的嗓音、曼妙的身段,常常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赏。
其次,从1998年起,她用两年半时间,应邀帮助江都龙川扬剧团排演了10个大型古装戏,并适时参与表演,深入各镇演出达800多场,每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戏迷们都说:听苏春芳的扬剧,真是一种艺术享受,还有人说:苏春芳老师的参与,简直把龙川扬剧团带活了!
第三,她还经常应江都及周边戏迷邀请,帮助排练文艺节目,现场手把手教他们走身段,辅导他们科学发声,把握扬剧不同曲牌的唱腔,受到广大戏迷的好评。
第四,应邀担任江都扬剧爱好者协会名誉会长,亲自参加在城区金三元广场举行的“周末扬剧大家唱”活动。这几年,她虽然腿部膝盖有毛病,但还是坚持参加,以满足广大扬剧爱好者的需求。
区文联和江都扬剧爱好者协会领导告诉记者,几年来,苏春芳来江都义演几十次,没有吃过一顿饭,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每次都是她爱人开车送她来,每次都认真对待,演出都在半小时左右,演唱的都是名剧名段。每次她的到来,必然是观众最多、掌声最多、效果最好。不仅如此,她还不厌其烦地向扬剧票友传授技艺、精心辅导,提高了扬剧爱好者的水平。
为了表达江都观众对苏春芳的无私奉献,区文联和扬剧爱好者协会联合向苏春芳颁发了“扬剧大明星、人民艺术家”的金字牌匾。前不久,区委宣传部、区文新局、区文联又联合给她颁发了“江都区群众扬剧活动特殊贡献奖”的奖牌。
苏春芳说:“得到这些个奖,我发自内心地激动,比我在上海拿白玉兰奖还要激动!”“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感恩,因为离开江都扬剧团太早了,就像没有奉献够一样,我永远报答不完江都戏迷朋友对我的热情鼓励和支持!”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